高中生入學指引
高中生可透過特殊選才(海納百川計畫)、繁星推薦、申請入學及大學分發入學進入海洋科學系就讀
一、特殊選才(海納百川計畫):
1.報考資訊:約每年9月於本校教務處學士班特殊選才相關資訊專區網頁公布。
2.海洋科學系報考資訊範例(自114學年度招生簡章節錄):當年度核定內容以招生考試簡章為準,歷年報名人數請參閱特殊選才(海納百川)-相關資料。
學系別 |
海洋科學系 |
|
報考資格 |
◎ 凡具國內外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、高級職業學校以上畢業(含應屆),或符合教育部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第二條規定之資格者。 ◎ 應符合下列選才篩選條件之一,且可檢具證明文件者: (1) 招收對海洋自然科學議題有高度興趣,曾參加各類海洋自然科學競賽、比賽、展覽等,有優異表現並持有證明者。 (2) 對海洋自然科學領域有獨特興趣,或具與海洋自然科學研究相關之特殊才能或獨特潛力,並可提供相關佐證資料者,如操作儀器或潛水。 |
|
考試組別 /名額 |
(無分組)(內含 1 名優先錄取弱勢學生) 一般生 2 名 |
|
考試項目 |
審查【佔40%】 |
|
請將下列資料依序上傳: 1、高中(職)在校成績證明 2、符合本系選才篩選條件之證明文件 3、自傳(學生自述、請詳述特殊專長表現) 4、讀書計畫(含申請動機) 5、其他有助審查之相關資料 6、線上推薦信2封 |
||
面試【佔60%】 |
||
含英文能力測驗 |
||
總成績計算方式 |
◎ 審查成績*40%+面試成績*60%。 (各單項成績滿分均為100分) |
|
◎ 比較總成績錄取;總成績相同時,依【面試】成績高低順序錄取。 |
||
考試日期 |
113年11月22日(星期五) |
|
考試費用 |
800元 |
|
附註 |
1. 依審查成績擇優公告參加面試名單。 2. 符合面試資格之考生名單、甄試時間及地點,由本學系於甄試前三天公告於學系網頁,請考生自行上網查詢,並務必準時應試,不再另函通知。 3. 優先錄取弱勢學生資格報考者,需依簡章規定上傳證明文件,並符合本系報考資格及最低錄取標準。 |
|
學系聯絡資訊 |
※電話:(07)5252000轉5401 ※Email:mrseaa@mail.nsysu.edu.tw ※網址:https://ocean.nsysu.edu.tw/ |
3.海洋科學系特殊選才招生委員組成:由海洋生物、海洋化學及地質與海洋物理三組各擇一名,共三名教師擔任審查及面試人員,評分項目及比例如下,依審查成績擇優面試,並於考試日期三天前於海洋科學系網頁公告參加面試名單。
一、審查之評分項目及配分比例: 高中在校成績30% 符合本系選才篩選條件之證明30% 自傳及讀書計畫20% 其他有助審查之文件20% |
二、面試之評分項目及配分比例: 表達能力及態度30% 英文能力20% 專業知識25% 報考理由25% |
4.補充說明:英文能力測驗方式多採考生英文自我介紹及現場英文短文閱讀理解,招生委員就短文內容提出問題由考生答覆。其餘測驗方式由現場招生委員決定之。
二、繁星推薦:應屆畢業生由就讀之高中向大學推薦,海洋科學系比序項目及所屬學群資料範列(自114學年度招生簡章節錄)如下,當年度資訊以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之大學繁星推薦招生簡章為準。
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科學系 |
學測、英聽檢定 |
分發比序項目 |
||
科目 |
標準 |
1、在校學業成績全校排名百分比 |
||
校系代碼 |
02726 |
國文 |
均標 |
|
學群類別 |
第二類學群 |
|||
招生名額 |
5 |
|||
可填志願數 |
16 |
|||
外加名額 |
2 |
|||
可填志願數 |
8 |
|||
備註 |
1.本系以海洋科學為主,涵蓋生命科學、物理、化學、地質等相關課程。除周詳之教學課程外,本系亦重視海洋 |
三、申請入學:應屆畢業或已畢業學生;或符合「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」有關學士班報考資格,並已參加學科能力測驗考試、高中英語聽力測驗、術科考試者至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登錄申請。海科系甄選成績計算等相關資料範例(自114學年度招生簡章節錄)如下,當年度資訊以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之大學申請入學招生簡章為準。
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科學系 |
學測、英聽篩選方式 |
甄選總成績採計方式及佔總成績比例 |
甄選總成績同分參酌之順序 |
||||||||
第一階段 |
第二階段 |
||||||||||
科目 |
檢定 |
篩選 |
學測成績 |
佔甄選總 |
指定項目 |
檢定 |
佔甄選總 |
||||
校系代碼 |
027292 |
國文 |
-- |
-- |
*1.00 |
30% |
審查資料 |
60分 |
30% |
一、面試 |
|
招生名額 |
20 |
||||||||||
性別要求 |
無 |
||||||||||
預計甄試人數 |
60 |
||||||||||
原住民外加名額 |
2 |
離島外加名額縣市別限制 |
|||||||||
離島外加名額 |
無 |
(無) |
|||||||||
願景計畫外加名額 |
無 |
||||||||||
指定項目甄試費 |
1200 |
指 |
審查 |
項目: 修課紀錄(A)、課程學習成果(B、D)、多元表現(F、J、L、M、N)、學習歷程自述(O、P、Q) 說明: (無) |
|||||||
寄發(或公告)指定 |
114.3.31 |
||||||||||
繳交資料截止 |
114.5.5 |
||||||||||
指定項目 |
114.5.17 |
甄試 |
1.考生第二階段面試進行方式、順序及相關甄試訊息將於114年5月13日(二)中午公告於本系網頁,不另行通知,請考生自行上網查看。面試時將進行英文測驗。 |
||||||||
榜示 |
114.5.29 |
||||||||||
總成績複查截止 |
114.5.29 |
||||||||||
同級分(分數)超額篩選方式 |
一、學測國文、英文、數學A、自然之級分總和 二、學測自然級分 三、學測英文級分 四、學測數學A級分 |
||||||||||
備註 |
1.申請入學保留符合照顧弱勢及就近入學名額1名,相關事宜悉依【本校之重要事項說明】辦理,請務必查閱。 |
1.申請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海洋科學系「評核項目與準備指引」(以114學年度為例)如下,各年度準備指引請可參閱國立中山大學教務處招生資訊網頁,點選「準備指引」欄位,並於快速搜尋點選海洋科學系。
(一)審查資料30% ※審查資料項目(請參考校系分則):修課紀錄(A)、課程學習成果(B、D)、多元表現(F、J、L、M、N)、學習歷程自述(O、P、Q) |
||
評分項目 |
學系參採資料(書審評量的建議資料) |
準備指引 |
學習動機與自我成長能力 |
⚫修課紀錄 |
1. 考量學生於數學或自然科學領域學習展現興趣及投入的程度。將透過「修課紀錄」「學業總成績」及評估學生學習成果及學習動機,包含 (1) 課程涵蓋領域廣度;(2)在多門領域上表現情形。 |
跨域學習潛質、多元表現與語言能力 |
⚫修課紀錄 |
考量學生是否具備跨域學習所需特質與能力,對社會與環境議題的關懷與洞察、創新思維等,並展現或突顯自己在學習上的優勢,以及於英語文領域學習展現興趣及投入的程度。將透過「課程學習成果」、「多元表現」及「修課記錄」評估學生跨域學習潛質。 |
(二)面試40% |
||
評分項目 |
評分重點 |
備註 |
英文能力 |
藉由英文文章朗讀及即席翻譯瞭解申請學生英文程度。 |
面試重點為評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、反應思辨能力及本系相關知識等。 |
學生就讀動機 |
展現出學習動機與學習目標清楚性、具備學科先備知識、自我學習與管理能力,攻讀決心與進取心。瞭解學生報考動機,並檢視對海洋相關議題的瞭解程度。 |
|
就讀環境認知 |
對本系各領域之了解程度。 |
|
表達能力及態度 |
談吐清晰與流暢度、機智與反應程度;思考完整性與邏輯性。 |
|
(三)學測30% 國文*1、英文*1、數學A*1、自然*1 |
2.海洋科學系申請入學招生委員組成:由海洋生物、海洋化學及地質與海洋物理三組各擇一名,共三名教師擔任審查及面試人員,評分項目及比例(以114學年度為例)如下,面試相關訊息公告於海洋科學系網頁。
一、審查之評分項目及配分比例: 學習動機與自我成長能力(50%) 跨域學習潛質、多元表現與語言能力(50%) |
二、面試之評分項目及配分比例: 英文能力(25%) 學生就讀動機(25%) 就讀環境認知(25%) 表達能力及態度(25%) |
四、大學分發入學:參加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辦理之分科測驗並登記分發志願。海洋科學系校系分則屬「地球環境學群-海洋科學學類」項下,採計科目相關資訊範(自114學年度招生簡章節錄)如下,當年度資訊以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大學分發入學招生簡章為準。
學系 |
學科能力測驗及 |
採計科目及加權 |
同分參酌順序 |
選系說明 |
海洋科學系 |
--- |
英 文(學測) x 1.25 |
1 |
本系以海洋科學為主,涵蓋生物、物理、化學、地質等相關課程。除周詳之教學課程外,本系重視海洋科學人才的培訓。本系海上實習為必修課程並須搭乘研究船採集和觀察,學生均需雙手操作儀器、久站,及具相當之視覺功能以觀測辨識圖像,課程具有一定危險性,為安全需求須有能力即時移動遠離危險現場。 |
數學甲(分科) x 1.25 |
2 |
|||
化 學(分科) x 1.00 |
3 |
|||
國 文(學測) x 1.00 |
4 |
|||
--- |
-- |
-- |
延伸閱讀
l大學端通常怎麼看學習歷程 講者:方盈智 教授 (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)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Epc0Gi38kI